葉黃素 Lutein 顧小培
葉黃素(Lutein)是什麼?🌱顧小培
葉黃素是存在於植物中的類胡蘿蔔素,有高度的抗氧化能力,人類的眼睛包括(水晶體、視網膜、黃斑)有非常高的濃度,由於它對眼部的保護作用,而人體又無法自行合成,若無法從食物中得到足量,就需要額外補充,葉黃素主要作用有以下兩點
• 可吸收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的紫外線及藍光,減少眼睛病變的機率。
• 預防自由基產生,能將自由基的傷害降到最低,並維持眼部正常血液循環 。顧小培
葉黃素有哪些醫學實證功效?顧小培
1.增進視覺辨識功能
現代人3C依賴度高,常造成眼睛提早老化,若出現以下現象,可能就是典型的視覺老化,如視野變狹窄、對視覺資訊的反應變慢、焦距難以調整、光線適應能力變差等而近期在一項對照研究中發現,服用葉黃素及玉米黃素,能增加20% 的視覺處理能力(特別是分辨物體及光源能力),對於駕駛安全、閱讀速度、運動表現、及認知執行都有顯著幫助
2.預防白內障發生
白內障是眼球中水晶體(主要由蛋白質構成,作用為聚集光線,並成像於視網膜)病變所導致的眼疾,症狀為視力模糊或影像重疊
白內障罹病原因主要由糖尿病、老化造成,而年輕患者大多由於過度使用手機,因此也造成罹患率直線上升
而目前為止,尚無有效藥物可防止白內障發生,因此當視力不佳而影響到生活時就只能動手術更換水晶體
在一項由澳洲所發表的大型醫學研究發現(對象為2322位40 歲以上的成年人),日常飲食攝取足夠的葉黃素及玉米黃素,能降低40%的白內障(Nuclear Cataract)罹患率。另外,其他研究也都相繼證實預防白內障效果能達到18%至 32%
3.降低晚期黃斑部退化發生率(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黃斑部退化是目前導致60歲以上年長者失明的主要因素,主因是黃斑部因退化產生隱結,由於黃斑部是光線進入的主要聚集點,也是感光細胞最密集的區域,一旦發生病變,便容易產生視力模糊、物體扭曲、中心黑影等症狀,嚴重甚至會導致失明
而黃斑部病變又分為乾性及濕性兩種類型,較嚴重且難治療的是濕性(晚期黃斑部退化),會形成脈絡膜新生血管。由於新生血管結構較脆弱,容易出血與滲漏,會造成黃斑細胞壞死,引發視力退化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2006到2012連續5年追蹤四千位55-80歲黃斑病患者,是歷年所進行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最具公信力的試驗,稱為 AREDS-2(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2 )年齡相關眼疾臨床研究第二階段報告提出食用floraglo專利葉黃素10mg加玉米黃素2mg 的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AREDS-1(年齡相關眼疾臨床研究第一階段),能降低25% 晚期黃斑病變(Advance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發展風險。
而此則研究刊登於JAMA(美國醫學會期刊),結論為服用葉黃素加玉米黃素對延緩因老年黃斑部退化造成的視覺喪失有明顯效果。
4.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顧小培
心血管疾病長久以來就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尤其是寒流一來,氣溫急遽下降,常使得血管收縮,血壓忽然飆高,容易讓心血管疾病突然發作。
尤其是心肌梗塞最為致命,只要斑塊一破裂並阻斷血流,就可能導致心臟缺血缺氧而壞死
再一則分析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發現,患者體內的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s )濃度通常過低,特別是葉黃素及玉米黃素攝取過少,導致體內氧化壓力上升,增加血管發炎及斑塊堆積的速度
而另一則研究則指出,體內葉黃素及玉米黃素較高能顯著降低多種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因子,包括發炎、氧化壓力及內皮細胞功能異常(endothelial dysfunction),達到優異的預防功效
5.葉黃素降低阿滋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發生率
根據美國阿滋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所發表的數據指出,在65歲以上的人口中,阿滋海默症除了是全美致死率排名第五的疾病,也是十大死因中唯一一項沒有辦法被治癒甚至是減緩的疾病,一旦惡化將造成認知功能受損,無法自理生活
科學界長久以來就知道眼睛與大腦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視網膜,是由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視泡(optic vesicle)直接發展而來
在一則研究中發現(探討黃斑色素與認知功能關係,對象為108位77歲年長者),視網膜中黃斑色素密度較高者,在認知功能方面表現得較好(語言表達、記憶、處理速度方面的測試分數都較高)。顧小培
*黃斑色素主要由葉黃素與玉米黃素所構成
在台灣一則大型觀察發現(探討黃斑病變與阿滋海默症關聯),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者明顯有較高的阿滋海默症罹患率。
因葉黃素能降低晚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發生率,因此不禁讓人聯想葉黃素是否也對阿滋海默症有幫助(由上面這則觀察讓人聯想到)。
近期由法國所發表的大型觀察也終於發現(平均9年,包含千位以上年長者),血液中葉黃素濃度較高的族群能明顯降低癡呆症與阿滋海默症的發生風險
6.緩解視覺疲勞 顧小培
現代人工作常離不開電腦,在加上休閒時手機平板也隨伺在側,因此造成眼睛常出現痠、麻、脹、痛等不適感受,這些症狀都代表眼睛所發出的求救訊號,因此每專注用眼30分鐘後,請休息5到10分,以免造成眼睛加速老化
在一項針對視覺疲勞研究發現,服用葉黃素複方(實驗中先讓受試者做2小時文字校對後,並分別觀察服用葉黃素後的反應)確實能減少頻繁用眼所帶來的疲勞不適感及壓力指數
7.預防癌症
在醫學的努力下,癌症已成為可治癒的疾病,但高發生率及復發率依舊威脅著大家。
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高達80%的癌症與環境及生活型態有關,換言之,不能只靠醫療科技就能阻擋癌症發生,重要的是認真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
在一項針對男性攝護腺癌的調查發現,血液中類胡蘿蔔素(包括葉黃素)濃度較高者,能減少 55% 的攝護腺癌罹患率
另一項針對女性的研究也指出,飲食中攝取較多葉黃素的女性也確實能減少 55% 的卵巢癌發生率,因此這兩項實驗也都驗證了葉黃素的優異防癌功效
8. 減緩皮膚老化
根據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在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不論是口服或者塗抹葉黃素均能改善皮膚的保水能力及彈性,同時還能防止細胞氧化,減緩老化速度,更厲害的是 還能保護皮膚免於紫外線及空氣中污染物的侵害。
顧小培
葉黃素有哪些副作用?
在已知的科學文獻中,葉黃素在正常劑量下使用無任何毒性與副作用,即使把劑量上調到40毫克/每日(連續2個月),還未發現服用Lutein和zeaxanthin 有任何毒性或不良反應
孕婦及哺乳媽媽使用葉黃素的安全性未知,因此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即可
若長時間大劑量服用可能出現胡蘿蔔素血症,造成手腳皮膚泛黃,原因為體質對於葉黃素較為敏感,或者額外又吃下大量富含胡蘿蔔素的蔬菜水果,代謝不及便造成皮膚泛黃,不知情者還以為是黃疸
而胡蘿蔔素血症對人體無害,只要減少攝取,皮膚變黃的現象就會逐漸消退,所以不用過度擔心。
***顧小培
葉黃素的劑量及天然食物來源
許多食物中都含有葉黃素,像是深色綠葉蔬菜水果:球芽甘藍菜、菠菜、芥藍菜、綠花椰菜、豌豆、奇異果、葡萄、柳橙都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若可以每日攝取1碗菠菜或芥藍即可達每日葉黃素6毫克的建議量,但要注意,這些食物烹調的時間不能太久,只要煮熟即可,因為久煮反而造成其中營養分都流失掉。
假使您不常食用上面提到的蔬果,或是經常外食者,可以選用含葉黃素的營養保健食品來補充。至於談到補充劑量,在許多研究中都發現,想達到對視力的幫助,一般人日常需攝取6~10毫克的葉黃素,但不要超過20毫克
人工智能對眼睛疾病治療的影響
人工智能對眼睛疾病治療的影響很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顧小培
疾病診斷: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對眼底照片、OCT等圖像進行分析和診斷,可以實現自動化、高效化的疾病診斷,減輕醫生的工作負擔,提高診斷準確性。
手術規劃: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根據患者的眼球形態和疾病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方案,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藥物研發: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眼部疾病的病因和藥效進行預測和分析,可以快速篩選出有效的藥物候選物,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和成本。
康覆治療: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設計出具有交互性的康覆治療方案,患者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康覆訓練,提高康覆效果和體驗感。
總之,人工智能技術在眼睛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覆方面都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可以幫助醫生提高治療效率和準確性,同時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體驗和效果。
其他文章:
預防白內障發生
白內障是一種逐漸進展的眼部疾病,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健康習慣和生活方式改變可能有助於預防白內障的發生。
以下是幾個可能有助於預防白內障的方法:
增加抗氧化劑攝入量:抗氧化劑可以幫助減緩眼睛的氧化過程,從而有助於預防白內障的發生。攝入豐富的維生素C和E以及類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番茄、紅椒、胡蘿蔔、菠菜和杏仁等。
戒煙:吸煙會增加患上白內障的風險。因此,戒煙可以幫助減少白內障的發生率。
戴太陽眼鏡: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可能會增加白內障的風險。因此,戴太陽眼鏡可以減少紫外線的暴露,有助於預防白內障。
控制血糖:高血糖與白內障的發生有關。因此,保持血糖穩定,特別是對於已經被診斷為糖尿病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飲食:選擇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預防白內障的發生。建議食用豐富的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食物,減少攝入高脂肪、高糖和高鈉的食物。
總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避免過度暴露於陽光下以及注意眼睛的護理,可以有助於預防白內障的發生。如果你有任何疑慮,請諮詢你的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